跨入2010年,首鋼京唐公司1號5500立方米高爐生產捷報頻傳。1月份高爐生產質量和主要技經指標均超計劃完成,2月份高爐指標又實現了新突破。2月份,生鐵產量35.97萬噸,超計劃1.67萬噸,利用系數2.336,入爐焦比286.57千克/噸,噴煤比160.65千克/噸,燃料比481.56千克/噸,均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。這是首鋼京唐公司煉鐵作業部強化基礎管理,全面提升管理水平,不斷優化技術經濟指標的結晶。
強化基礎管理 穩步提高技術經濟指標
首鋼京唐公司煉鐵作業部不斷強化設備系統現代化管理,逐步建立起以點檢為中心的精細化管理模式,充分發揮現代化大型設備的功能。建立起區域管理與點檢系統管理相結合的縱橫管理體系,以不同的工藝系統為劃分單位建立點檢系統,使相關點檢人員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熟練掌握本系統的點檢工作,實現各縱向系統點檢的專業化;根據各系統相互影響、相互關聯的特點,建立串聯各縱向點檢系統的橫向管理體系。縱橫管理體系的建立,使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更加協調順暢,實現煉鐵系統設備運行的最優化。與此同時,他們加強備品備件的臺帳管理,規范管理流程,按照臺套設備建立備件更換及使用情況臺帳,摸清各設備的備件使用周期,實現備件的計劃性更換。
在生產組織管理上狠抓作業長制執行,做到職責明確。要求作業長隨時保持與各生產系統的溝通,了解生產經營信息,及時調整高爐操作。在組織生產中,作業長遵循工序服從原則,把好上道工序的原燃料標準,生產出合格的鐵水,為下道煉鋼工序提供保證。針對人員新、設備新、技術工藝新的特點,積極開展管理人員和崗位職工培訓,不斷提高職工的專業能力和操作水平。
通過不斷強化基礎管理,有效保障了生產的穩定順行。在生產過程中,根據煉鐵后道工序消化鐵水能力,確定高爐鐵水產量,制定日作業計劃,逐步提高利用系數,強化高爐冶煉,達到強化高爐冶煉和鐵水消化能力的平衡。采取平衡風量、使用頂壓、適時富氧和加濕等措施,調整控制高爐冶煉,穩步提高高爐利用系數。去年11月上旬,高爐利用系數穩定在2.30,達到了設計水平;11月24日以后富氧率穩定在3.0%,12月達到設計值3.5%;通過加重焦炭負荷,焦比、燃料比逐漸降低。11月高爐入爐焦比降到300千克/噸以下,12月高爐入爐焦比降到288千克/噸,低于290千克/噸的設計值。去年8月以來高爐的燃料比保持在485千克/噸,低于490千克/噸的設計值。他們在降低焦比、燃料比的同時,逐步提高高爐風溫,一方面提高了爐缸活躍度,增加了爐缸熱量儲備,另一方面提高渣鐵物理熱,改善渣鐵流動性,有利于渣鐵及時排放,有利于保持爐況的順行穩定。開爐初期高爐送風風溫為711℃,隨著高爐強化有計劃逐步提高風溫,11月中旬以后風溫穩定在1290℃以上,12月中旬后高爐風溫逐步達到設計風溫1300℃,這是世界冶金史上煉鐵高爐首次突破的風溫。他們還通過抓好精料、規范和完善出鐵制度等措施,保證了高爐爐況的長期穩定。高爐投產后,產量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穩步提高。
加強技術創新 打造現代化智能生產平臺
首鋼京唐“燒結智能閉環操作控制系統”投入使用后,煉鐵作業部圍繞系統在燒結生產技術管理、生產組織管理上不斷探索,努力搭建生產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平臺。
煉鐵作業部堅持把技術引進和技術創新相結合,先后引用環冷機廢氣余熱回收、燒結機節能式點火器、低碳厚料層生產工藝等13項新技術;進行燒結機臺車和環冷機臺車加寬技術、燒結機智能潤滑技術、梯形布料技術等10余項技術創新。在燒結生產組織管理上,確立“理工藝、強管理、保安全、重培訓”的管理思路。根據工作實際,建立各項規章制度,構建燒結分廠基礎管理平臺。一是組織制定燒結崗位操作規程、燒結工藝技術規程;二是制定“三規一制”和各項管理制度;三是制定各崗位人員的工作和安全職責,落實到崗到人;四是根據工作實際情況,加強職工的擴展學習,一崗學多崗,優化崗位配置。隨著專家系統投入,燒結生產逐步進入穩定運行,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逐步步入正常穩定程序。
眼睛向內找差距 對標挖潛降成本
嚴格控制各種消耗,大力降低生產成本,對于提高企業生產經營水平尤為重要。煉鐵作業部根據噸鐵成本要降到2000元以下的目標要求,瞄準國內外鋼鐵廠先進指標,從生產流程入手,認真分析每一個環節的成本,找差距,提出了一系列降成本措施,并層層分解落實。降低白灰采購標準,采用二級白灰粉替代一級白灰粉,用石灰石粉替換部分二級白灰,將白灰配比由6.0%降低到5.0%,使用套筒窯白灰代替部分二級白灰;地方粉配比由10%逐步降低到5%,料場混勻礦中配入0.8%氧化鐵皮,替代同比例混勻礦粉;壓縮修理費,在可控項目上杜絕浪費,降低機物料消耗,盡可能減少檢修時間,延長生產運營期。2009年實現增收節支9000余萬元.